创投观察 | 机器人要上楼送货,难题、买路钱和新创业机会都少不了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8-11-01  ·  金人网络
机器人要上楼送货,买路钱可能少不了

 

创投观察 | 机器人要上楼送货,难题、买路钱和新创业机会都少不了

电商行业一路高歌,其配套的快递业务压力与日俱增;外卖行业,全国每天的外卖订单量达到数千万,而且还在不断攀升,配送压力可想而知。配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退去,为了应付逐渐升高的配送人工成本,“配送机器人”代替人工成了不可逆的趋势。

从2014年开始国外starship、Marble、Nuro、Dispatch都陆续利用机器人涉猎无人配送业务。在国内,云迹、赛格威、真机智能、YOGO等知名创业公司,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分别发布了自己用于无人配送的服务机器人,京东、阿里、饿了么、美团、苏宁也先后公布了自己的无人配送业务规划及进展。至此,不但初创机器人公司陆续开展自己的“配送机器人”业务,有配送业务场景需求的互联网巨头都已经悉数入场。

就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来看,“配送机器人”无疑是要在某些方面碾压人工物流,“最后50米”势必最终会成为“配送机器人”的专长服务。目前人们居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机器人只有“上楼”才能将服务延伸到用户身边,进而提高服务效能。因此“室内配送机器人”也被认为是未来重要的配送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室内配送机器人”人如何高效低成本实现“乘梯上楼”?成为摆在服务机器人眼前的首要问题,甚至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从目前的行业现状看,机器人要上楼送货,还有不少难题要解决,当然未来买路钱也少不了。这里面既是做配送机器人或者机器人配送的公司要面临的难题,也有电梯行业的新机遇。

作为特种设备行业,电梯行业受到政府相关法规的严格监管;且电梯行业一直比较闭塞,缺乏与外行业的交互沟通。就目前情况而言,机器人公司想独立在电梯行业打通“机器人乘梯上楼”通道还是比较困难。先来看看,“机器人乘梯上楼”业务闭环所涉及的相关方:

  • 1、提供技术方案及硬件的供应商;

  • 2、熟悉相关模块加装方案的技工;

  • 3、机器人入驻目标大楼的物业公司;

  • 4、负责电梯日常维护的维保公司;

  • 5、具备电梯改造资质的工程公司;

  • 6、具备制造资质且愿意授权的电梯厂家;

  • 7、负责改造流程审批的当地质监局;

  • 8、代表政府技术验收的特检院(所) 

接下来要升级打怪闯关大冒险了。

一、技术方案讨论

机器人与电梯的交互方面大体分为两个方向:1、协调电梯厂家开放控制协议,将机器人的乘梯指令融入电梯的控制协议中;2、与电梯控制系统隔离,在电梯按钮后面加入物理开关量,将机器人乘梯指令通过“模拟物理按键”形式传给电梯的控制系统。

前者方案遇到各方面阻力会很大。首先,需要协调全国各个电梯厂家分别对其开放控制协议。目前全国市场上约600个电梯品牌,而作为电梯“大脑”的控制系统及协议各不相同。电梯销售市场占比70%以上的八大国际品牌及旗下合资品牌分别拥有自己的控制系统;其余500多个国产品牌虽然底层控制逻辑都是选用两大国产控制系统,但这些小厂家在此底层逻辑控制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独有的“厂家协议”。协调每家电梯公司开放协议,所需极高的沟通成本。再者,将电梯指令融入电梯控制协议中,一旦电梯出现安全事故,技术责任划分很难界定。也是因为如此,背负电梯安全终身负责制的电梯厂家,很难同意开放协议。担心因技术责任划分不清而引起事故后的责任推脱,大楼的物业公司及电梯维保公司也很难接受或配合此技术方案。最后,即使耗费精力说服电梯厂家、电梯维保公司、物业公司同意配合,与几百家电梯厂家对接交互协议,在短时间内投入产出比也会让众多还在验证商业模式的机器人公司望而却步。

后者方案“模拟物理按键”形式,比较适合现阶段的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首先,与电梯控制系统隔离,物理激发点亮电梯按钮,让电梯“认为”有人在按钮,省去了与电梯厂家的协调成本。遇到电梯安全事故,在技术层面上容易划分责任,维保公司及物业公司较容易接受。再者此技术方案不区分电梯品牌或系统,一套标准方案适合所有电梯,大大降低了此方案推广的边际成本。

二、物业公司推广相关

机器人入驻写字楼或小区,需要协调物业公司同意。这是机器人乘梯上楼业务的第一步,也是将来机器人运营公司抢占市场的重中之重。如何设计出能够让物业公司容易接受的利益共享模式,是敲开物业公司心扉的敲门砖。如何快速低成本的对接更多物业公司,是考验机器人公司跑马圈地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电梯维保公司配合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在运营电梯约560万台,其中30%被电梯厂家保养,超过70%的电梯被全国1万家中小型第三方维保公司负责保养。这些电梯维保公司将在机器人乘梯上楼业务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因素。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国家要求电梯的维修保养工作必须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电梯公司承担,物业公司按期(一般是一年)将电梯的维保工作承保给电梯维保公司,同时要求其承担电梯期间的电梯运行部分安全风险。相应,为了保证电梯运行安全风险无争议,电梯维保公司要求在合同约定的维保期间内,电梯设备不可由其他电梯技术公司(包括有直接业务竞争关系的电梯厂家)进行技术操作。如此以来,要对电梯加装模块,电梯维保公司成为必须参与的一方。而为了避免安全责任不明,关于机器人乘坐电梯的加装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物业公司首先会征询电梯维保公司的意见。经常被物业公司“加量不加价”折磨头疼的电梯维保公司,担心物业公司又要求其“顺便”把相关的工作无偿做了,第一反应是拒绝。而且理由充分:此方面为新技术,国家还没有具体的相关法规,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如何尽量避免电梯维保公司在机器人推广工作的负面作用成为一大难题。

四、电梯制造厂家态度

有幸说服电梯维保公司支持电梯升级改造后,接下来是需要协调有制造资质的电梯厂家出具加装授权。电梯作为特种设备行业,如果要对电梯进行加装改造,首先需要具备制造资质的电梯厂家对有改造资质的改造公司进行项目授权。而具备制造资质的电梯厂家是否必须是电梯设备原厂家?各个地方质检部门对相关法规的具体解读有差异,执行标准也各不相同。而出具改造授权的电梯厂家,因对电梯后市场重视程度及相关政策各不相同,就需要针对不同厂家的需求和关注点,具体协调沟通。

五、政府验收

加装改造、政府验收电梯厂家出具授权后,需要机器人乘梯技术方案及硬件供应商委托有相关资质的改造公司向当地质监局申报加装改造开工,得到政府许可后,再有具备相关技术的电梯技工对电梯加装“机器人乘梯”模块,然后再由质监局委托的当地特检院(所)对电梯设备进行技术层面政府验收,颁发《特种设备使用标志》。至此,“机器人乘梯模块”加装工作才算完成,机器人乘梯上楼才算合法合规完成。

六、后期机器人维护

室内配送机器人的工作场景就是通过电梯往返穿梭于楼宇大堂和各个楼层之间。将来机器人发展还可能会有夜间巡逻机器人和公共空间扫地机器人等加入。散落在城市各个楼宇的机器人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故障,而如何低成本运营一个能够在全城内快速响应的售后维护保养团队,也是对机器人公司一大考验。当然机器人的维护工作可以外包给分布更零散的电梯维保公司执行,电梯维保工作可以完全覆盖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毕竟电梯行业发展多年,其售后服务基本健全,且基本已满足政府要求的“半小时响应”要求。

整个周期,除了技术加装工作,更多的是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隔行如隔山,这些繁杂的多方协调工作让作为电梯行业以外的机器人公司或运营商望而却步。专业事情需要专业人来做,需要电梯业内人士从整个电梯行业角度出发积极协调各个相关方,高效满足机器人公司的推广、施工、售后等业务需求。

“机器人乘梯上楼”是“室内无人配送”行业发展的瓶颈甚至是天花板,同时也在制约着其他要实现安防、清洁等功能的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如何高效解决“机器人乘梯上楼”,成为整个服务机器人行业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在未来,也很可能会出现像叮咚智能这样的专门的机器人乘梯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