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捍卫自由,创新供给世界:关注的冷热背后,中国公司为什么需要以色列的技术创新?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8-09-28  ·  金人网络
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中国公司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吸收技术创新,而以色列是个不错的标的。
  • 中国公司对以色列创业公司的热情,在2015-2016年达到了顶点。随后由于外汇紧缩,这波热情很快就消失了。

  • 本国市场狭小的以色列创业公司擅长提供技术创新,用垂直解决方案服务产业链下游的公司。中国具有广大的市场,众多的中国公司也亟需吸收技术创新以进行产业升级,应对竞争。

  • 围绕中以交流合作的生态正在逐渐完善。

2015和2016年,中国公司和投资人对以色列的创新能力热情骤增。

自2010年就在以色列风投公司 Infinity Group 工作的白宗义,正好见证了这波热情的起伏: “2011 年的时候,很少有中国人关注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到了2015、2016年,大量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到以色列,每年有400-500个中国考察团飞到以色列,走访当地公司,学习创新经验。“2015年,白宗义与同在 Infinity Group 的同事杨光创办了耀途资本,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中早期投资,其中颠覆式底层创新技术主要在以色列布局。

然而,2016年下半年,外汇管控的收紧,让这波来自中国的热情,尤其是纯财务投资行为骤然消减了。“有一些已经签了 TS 和 SPA 的中国公司没法履约。这导致很多以色列人对拿中国的钱变得谨慎起来。“白宗义说。

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投资额在2017年骤减。根据以色列的创新科技中文数据库平台开普乐的报告,2017年中国在全球的投资额为1320亿美元,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高达2240亿美元。对比中国在海外整体投资的下降幅度,开普乐指出,中以之间的投资虽然有所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比全球范围投资减少幅度稍小。 

目前看来,中国公司对以色列创业公司的热情算不上浓烈,因为中国的 VC 和公司在以色列做系统布局的并不算多。“现在,70%的VC在以色列的投资是偶然性的,没有聚焦、持续及系统的投资方法论。25%的是偏产业的投资,考察项目的强度、广度不能和专业 VC 相比,并且反应慢、决策周期长。剩下的5%是真的了解市场,并在认真做布局的VC。”白宗义观察到。

那么,热情也好冷淡也罢,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够吸引中国公司的关注呢?两者又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创业之国 & 科技金矿


技术捍卫自由,创新供给世界:关注的冷热背后,中国公司为什么需要以色列的技术创新?

作为世界上人均创业公司最多的国家,以色列又被称为创业之国——Startup Nation。

据中以创业公司加速器 DayDayUp 的 CEO 薄益群介绍,这个约有850万人口的国家大概有7000多家创业公司,也就是大约每10万人拥有82家公司。作为对比,在临近的欧洲,人均创业公司最多的国家冰岛,每10万人仅拥有38家创业公司。 

除了数量多之外,以色列人创业的成功率在4.7%左右,高于中国的不到1%。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都通过 M&A 完成退出,其中不乏一些全球知名的案例:无人驾驶技术公司 Mobileye 153亿美元卖身英特尔;众包地图应用公司 Waze 2013年被谷歌11.5亿美元收购,等等。同时,以色列是除美国和中国之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

拥有众多成功创业公司的以色列,可以说是一座“技术金矿”。

据开普乐观察,以色列创业公司的优势在于其强悍的底层技术和突出的研发能力。根据报告,以色列的优势行业包括:光学/VR/AR/Slam/3D、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纳米与3D打印、半导体与通信技术、云计算、自动驾驶与新能源、金融科技、医疗和农业等。

扎根在各个细分领域的以色列公司,擅长针对行业中的某一痛点,产出可以“嵌入其他生态”的 To B 技术解决方案。 

“因为没有制造业优势、终端应用市场等因素,以色列公司立足的方法,是在产业链最底层,做最高附加值的事情——也就是 To B 的底层颠覆式技术创新。“白宗义说。 

和中国市场天然互补

技术捍卫自由,创新供给世界:关注的冷热背后,中国公司为什么需要以色列的技术创新?

以色列这座“技术金矿”可以说正好符合了中国公司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技术红利”的过渡中,对技术创新的部分需求。

在过去的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一直以模式创新为主。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做模式创新的公司往往追逐规模效应,通过快速占领流量变现。然而,随着流量红利的逐渐枯竭,模式创新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变得稀薄起来。

面对流量红利的逐渐枯竭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很多公司都开始寄希望于“技术红利”。李彦宏就在去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人口红利”没有了还有“技术红利”,“技术红利”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不断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技术红利”对中国公司意味着,需要通过吸纳技术创新,解决核心的效率问题,实现产业升级。内部的技术创新孵化,往往耗时耗力,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承担的。相比之下,吸收外部现成的技术解决方案,往往是更合适的方法。

而以色列正是以 To B 的底层颠覆式技术解决方案,立足于世界的创新生态。并且,在众多垂直细分领域的原创式底层技术创新方面,白宗义强调到以色列公司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优势的:以智能手机为例,苹果旗下 iPhone 是全球智能手机品牌中第一个采用后置双目摄像头模组 (iPhone 7 Plus) 以及前置的散斑结构光方案替代指纹识别从而实现 FaceID 人脸识别,而这两方面的 3D 传感器技术源于苹果对以色列的 Linx 以及散斑结构光的发明者 PrimeSense 的全资收购。

“以色列非常了解怎么从0做到1,而中国从1到100做得非常好,两者的互补效应很强。”以色列风投公司 Emerge 合伙人Avi Hasson 曾说。Emerge 看到了将以色列技术带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想象空间,专注投资适合进入中国市场的以色列科技企业。

许多中国投资人都赞同 Emerge 的这一投资逻辑,希望通过投资 Emerge 触达以色列的创投生态。Emerge 强大的 LP 阵容包括:徐小平、张颖、吴泳铭、猎豹CEO傅盛、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瓜子创始人杨浩涌、易到创始人周航、微光创投吴宵光等。

“以色列有非常多优秀的科技公司。中国大公司有可能会作为以色列技术未来的买家,也有可能作为技术承载方,打通技术跟市场的结合。”张颖在今年7月的 Emerge 新基金 Emerge Fund II 主题发布会上说。

白宗义认为,无论是硬科技时代的风险投资,还是底层技术与应用市场的结合,中国企业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才能有前瞻性地判断技术路线,以及寻找出最可能进入产业链应用市场的创业公司。在底层技术创新的很多领域,以色列是在世界范围内有优势的,而中国在这方面目前是相对欠缺的,中兴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的公司只应该关注以色列的技术创新,硅谷、柏林、伦敦,都可以是技术创新的来源。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欧美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对中国的投资和并购愈加提防。2017年,有多笔中资投资欧美芯片、消费电子和其他科技公司的交易被叫停。这让许多中国公司不得不寻找欧美国家之外的选择,这其中就包括了技术能力强悍的以色列。

同时,以色列公司对中国市场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太库以色列中国创新中心总经理郑小星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公司,已经认识到中国是他们需要重点布局的市场,而不再是“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的“增量”。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商、汽车市场,以及主要的消费电子市场,中国正在源源不断地吸收技术创新。很多以色列公司想要和体量大的公司合作,中国是无法避开的选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对于底层核心技术的关注是在不断增加的,中兴事件之后的舆论,以及最近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成立,都表明了这一点。这就意味着中国公司不是没有在底层技术创新方面后来居上的可能。当然,对技术创新来说,从创意到应用的周期通常是漫长的。ADAS 领域的头部公司 Mobileye 花费了8年才推出了第一款产品。

在中国落地 & 困难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大多通过投资以色列本地的 VC,获得了解当地创投生态的窗口:阿里注资了以色列老牌基金耶路撒冷风投合伙人基金(JVP)的第七期基金,而百度和奇虎360投资了风投公司 Carmel。

除了巨头之外,也有一些中国 VC 活跃在以色列的创投生态中:MizMaa Ventures 投资了 Twiggle、CorePhotonics 等明星公司,今年已经投资了包括 Anagog 在内的6家公司,目前正在准备投资第七家公司;耀途资本投资了 Innoviz、SQream 和 Lumus 等,在 IVC 发布的2017年以色列最活跃基金排名中,名列第六;李嘉诚的维港资本更是早在2011年就投资了 Waze;复兴则是投资了智能投顾公司 BondIT、科技金融平台 The Floor、和直肠癌药物研发公司 Check-Cap等,其拆分出的子公司医美器械商 Sisram,是首家港股以色列上市公司

这些持续关注以色列的中国公司和投资人,已经促成了一些以色列公司在中国落地,比如:耀途资本投资的 Innoviz ——第一个拿到世界顶级车厂(宝马)前装认证的固态激光雷达公司,将通过 Tier 1 企业恒润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将激光雷达推向中国汽车制造市场;MizMaa 和耀途资本均投资了的手机双摄像头公司 CorePhotonics,其设计和算法已被 OPPO 和小米在内的多家智能手机厂商应用;3D 传感器企业 Mantis Vision 为小米8探索版提供人脸识别解决方案;AI 大数据公司 TapReason,为 B2C 公司提供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预测服务,其客户包括唯品会、敦煌网和当当网。

对中国公司来说,在吸收以色列公司的技术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曲折,比如“双方都用在使用非母语”这个沟通的障碍,以色列本地技术支持跟不上中国公司的需求,等等。各种障碍当中,围绕 IP 产生的问题是双方最大的心病之一。

“在以色列的创业公司中,对中国市场存在一种常见的担忧。大家担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当然,现在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很大。“ 正在准备设立中国办公室的 Ofer Tziperman 说。Ofer 是以色列移动数据分析公司 Anagog 的 CEO,已经和戴姆勒成功开发过一款行程分析应用 EQ Ready。

“建立信任是个迂回前进的过程。以色列公司需要确定中国公司不是要拿走他们的科技,然后就甩掉他们。”Anagog 的投资人,MizMaa Ventures 的创始合伙人 Catherine Leung 说。MizMaa 由希伯来语 Mizrach 和 Maarav 组成,意为连接东方和西方,将以色列公司带到国际市场。

IP 的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双方在商业文化方面的不同。“中国人投资之后,常常认为以色列公司的技术需要只为他所用,来推动自己公司的进步。但优秀的以色列公司常常希望保持独立,成长为一家国际公司。” Catherine 说。

问题虽然存在,但围绕中以公司间互动的生态正在逐渐完善起来。这其中包括了像耀途资本和  MizMaa 这样连接以色列公司和中国资本的风投机构,也有太库、DayDayUp 一样的加速器,帮助以色列公司在早期就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和需求,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郑小星还介绍,太库正在服务中国区域政府,将以色列公司引进中国以丰富当地的创投生态。

总体看来,吸收以色列的技术创新,符合中国公司用全球化视角看待技术竞争的趋势。以色列这座“科技金矿”,和中国公司的需求相当匹配。 

所以,表面上看到的冷热和起伏也许并不重要,中国公司对技术的需求会一直存在,目前看来、以色列是寻求技术创新不错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