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 | 为何火箭巨头看衰小火箭,卫星巨头投资小卫星?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8-09-26  ·  金人网络
小卫星的出现,是商业逻辑的完全改变

创投观察 | 为何火箭巨头看衰小火箭,卫星巨头投资小卫星?

火箭是一个赤裸裸的竞争市场。卫星客户并不在乎你是大火箭还是小火箭、大厂商还是小厂商、固体还是液体、国内还是国外、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等等一系列问题,只在乎时间、成本和可靠性。火箭巨头要想实现火箭领域的全产品覆盖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比如说,中国的航天科技集团,针对不同用途的各种型号的运载火箭齐全,同时还在研发新型。所以,想要在巨头的市场中,找到一个可以生存的缝隙很难。对于一个火箭公司,能够把火箭造出来发上去成功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是从成本上来说,还要能够打败巨头,还要能够实现收入和盈利,这是一件在巨头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火箭公司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成功,而是商业的成功,毕竟这个市场也就航天市场的2%,而SpaceX只有一个。

中国国家队的运载火箭从成本、质量和数量来说,在全世界来说都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因此,中国民营火箭成功的定义远不止把火箭成功的发射入轨,而是能够在有多次成功的可靠性的条件下,还能够把成本大幅度的降下来。而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几乎没有客户愿意把卫星送给他来发。虽然难度非常大,但我还是期待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能够多走出来几个成功的公司。

而卫星的产业链环节、应用方向、细分市场、专注行业就太多太多了。未来的卫星网络就像是互联网行业一样,不可能有一家公司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做好的。任何一种不同的组合,就能形成出一个巨大的产业。其实卫星的BAT (Boeing, Airbus, Thales)就和互联网的BAT一样,如果自己干不过来、干不好,就投资你咯,一样的逻辑。

而现在造小卫星的逻辑,和造大卫星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可以肯定,现在Planet造的3U小卫星,波音看着都晕,怎么可能能够用这么少的成本干出来?这就和让银河超级计算机的总师创业造手机一样,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而这种逻辑,才是建未来商业星座的正确逻辑。当年的铱星从资源方面(摩托罗拉、洛克希德、全球发射)、资金方面(70亿美金)、技术方面和人才方面就更不要说,是完美的。星座建设的速度很快,建成之后,从技术上来说,从航天工程的评价标准上来说,几近完美。可惜铱星是一个商业项目,由于成本太高,运营费用太高,吸引到的用户太少,所以无法实现商业闭环,最终只能破产。大家都从铱星上学到了教训,所以大卫星巨头通过投资来实现未来市场机会的达到,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