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种植模型优化,「新标农业」想帮助农企提升生产和盈利能力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8-08-06  ·  金人网络
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平均每亩成本比美国高56%~220%,每50公斤出售价格比美国高40%~110%。

国内农业智能化程度较低,且人力成本不断上升。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平均每亩成本比美国高56%~220%,每50公斤出售价格比美国高40%~110%。

针对农业问题国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包括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到2020年中国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等。提升农业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程度是国内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6氪近日接触到的新标农业,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智能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和种植模型优化研究,帮助农民和农业公司提高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

具体来说,新标农业面向农业公司和行业方案客户,主要提供以下服务:

  • 农田端,进行农业数据的采集、联网,以及农业设备的控制。

  • 平台端,进行农业数据的监控、分析,以及种植模型的优化。

农田端:农业数据采集、联网,农业设备控制

将农田、作物信息数据化和网络化是智能农业的基础,物联网则是重要的实现手段。新标农业推出了数据采集与控制套件G+N系列产品,实现农业局域物联网的快速搭建。

农业物联网+种植模型优化,「新标农业」想帮助农企提升生产和盈利能力

“G+N”中的“G”指的是通讯主基站,“N”指的是节点。N节点可接入传感器、控制器,并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气压等),传输给G主基站。G主基站汇聚多个N节点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同步到平台,从而完成自下而上的农业数据采集、联网。

自上而下层面,G主基站接受平台发送的信息,或直接根据传感器关联的阈值动作,将指令传输给相应N节点连接的控制器,可进行新型农机、水肥一体化开关、大棚卷帘、通风机等农业设备的控制。

“G+N”的特点是开放性高,官方数据显示,其可接入市面上98%的农业传感器、控制器,同时提供SDK和API接口,支持二次开发。

平台端:农业数据的监控、分析,种植模型优化

通过新标农业的数据平台,客户可以实时查看农田环境和气象数据,远程监测作物生长情况,还可以数字化安排生产计划,实现安全标准化流程作业。

农业物联网+种植模型优化,「新标农业」想帮助农企提升生产和盈利能力

基于汇聚的大量农田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干预数据(如农药投放、灌溉等),结合农田产出数据(如作物收成、质量等),即可形成该季作物的“生长模型”。

再由专家进行分析、优化、调整,设计出新的“种植模型”,反馈到农业生产中,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整个过程需要农业技术、图像识别、数据建模等多类专家参与。

新标农业于2017年底,与广东烟草专卖局、华南农业大学、SQM智利化学合作,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引入到烟草种植领域,在广州、韶关、南雄、连州等地建立了实验基地。

谈及目前成果,新标农业CEO廖剑津向36氪表示,此类研究实验,通常需要3个种植季度(约一年半)形成一个周期,才会有较为可靠的实际成果,目前还在实验过程阶段。

商业化和公司状况

新标农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块。硬件层面,直接销售物联网套件、设备等;软件层面,一种是一次性销售,每年收取数千元服务费,另一种是通过云端提供服务,直接收取年服务费。新标从今年4月产生收入至今,营收共300多万元。

谈及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问题,廖剑津向36氪表示,现在物联网方案的成本还较高,新标提供的方案成本在业内是偏低的,但在100亩园区,依然需要二十多万元的费用(包括整套硬件、软件方案)。未来,新标农业将持续优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

新标农业团队目前共30多人。正在寻求600万元融资,用于产品研发、生产供应链、市场营销、团队建设。

36氪曾报道过多家涉足农业物联网的公司,包括大气候农业农博创新云洋数据睿农宝葡萄管家新蜀道大蚯蚓科技联点数据等。总体来看,农业物联网还处于早期阶段,由于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现阶段还未能实现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