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星是商业航天低价的最优解?「千乘探索」研发百公斤级别业务星入场

阅读  ·  发布日期 2018-04-09  ·  金人网络
组网的立方星VS独当一面的业务星,谁会是赢家?

在军民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商业卫星领域近年来涌现出多家初创公司,如天仪、九天、航星光网等,并获得了资本青睐。当前,国内商业卫星创业多是基于立方星,而千乘探索则看重了数据质量更好的百公斤级别业务星。

千乘探索的定位是私营卫星研发及应用服务商,主营业务为卫星多源遥感数据和通信数据的融合业务应用。根据36氪获得的信息,目前千乘一号01星研制顺利,已经进入了飞行产品总装阶段,预计将于2018年发射升空。

与国内民营卫星初创公司选择立方星不同,千乘探索主要做百公斤级别的业务星研发及其数据应用。创始人苗建全表示,之所以选择业务星,主要是因为业务星所用控制方案、执行机构、器件等级、环境防护级别等方面均脱胎于国家传统大卫星,具有控制精度高、在轨寿命长、任务适应性强、数据质量好等特点。

但采用业务星的代价则是研发、发射成本上升,若发射失败,每一颗的损失也大幅提升。千乘探索36氪,公司团队来自于体制内专业单位,在卫星研发、制造方面经验丰富,并多次成功完成发射任务,可以完成从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到总装、总测各个环节,确保卫星的高可靠和长寿命。

据悉,千乘探索公司规划了“千乘一号”和“千乘二号”两个星座,目前千乘一号01星研制进展顺利,已经进入了飞行产品总装阶段,卫星各系统产品陆续交付,技术团队正在开展各项研制和试验工作,确保卫星按计划出厂。

同时,为确保“千乘一号”和“千乘二号”两个星座的自主可控运营,公司规划建设地面测控站网“千乘测控网”,其中1号地面站已开始设备生产,站址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给予了支持与帮助,地面站预计2018年6月投入使用。

发射方面,目前公司已与相关单位达成合作,预计有望于2018年完成发射,具体发射日期暂不方便具体透露。

对于卫星来说,造出来、送上天只是前两步,还需要找到可持续的商业应用场景。在做了市场分析后,千乘探索选择了多源遥感数据及通信数据的融合业务应用切入。按照公司的规划,遥感数据会包括可见光、光谱、红外和雷达数据。具体的技术指标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暂不方便公开。

2017年7月,美国SIA发布的《2017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16年全球在轨卫星1459颗,其中商业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分别占35%和19%,而多年来,全球卫星遥感业务一直由Airbus、DigitalGlobe等少数运营商提供,看似竞争激烈。

苗建全告诉36氪,此前虽然业内有不少人认为遥感数据市场已经是红海市场,高价是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传统的遥感数据需求方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如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等,这也为千乘探索提供了市场机遇。

卫星组网前期投入高,其组网后期往往需要靠业务去支撑。千乘探索告诉36氪,目前已有意向客户,且客户的遥感数据需求量可观。卫星遥感业务近年来增长迅速,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遥感卫星总产值将达到160亿美元左右,增速可观。

此外,因为具有业务星自主研发能力,团队也可以承接整星或关键设备OEM、长时间在轨搭载空间试验业务,自建的地面站也可以对外租赁,在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情况下,增加营收。

现阶段,千乘探索已经组建了近20人左右的团队。公司曾于2017年,获得由明势资本领投、以太创服跟投的天使轮融资。本月,公司宣布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青岛汇泉湾基金和顺为资本。本轮融资可以推动卫星研发业务和卫星地面站建设,加速拓展市场。

 如上文所说,卫星的商业模式分为“造出来—— 发上去——能赚钱”,业务卫星前期投入高,投入周期长。这种背景下,投资商业卫星看似并不划算?关于这一点,我们也采访了投资方顺为资本、明势资本。

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孟醒告诉36氪,

顺为资本过往几年一直深耕人工智能,特别是图像识别领域。而在所有可以被“识别”的图像之中,地球表面这张图可以说是其中信息密度最大、最有挖掘价值的一张“大图”。如果可以用机器的方式来挖掘地球表面的信息的话,其实就是将图像识别应用到卫星遥感上。然而由于卫星数据时间分辨率的不足以及收集成本和质量等原因,发展一直受限。

而就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经由世界顶级风投DST的创始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 引荐,美国独角兽公司Planet创始人William Marshall曾经在一年多前来到顺为办公室,分享和讨论卫星遥感数据的商业化变现。特别让孟醒印象深刻的是,Marshall介绍了Planet如何通过学习和共用手机供应链为卫星生产大幅度降低成本。这也让孟醒第一次意识到,商业航天在海外其实已经走得很远,可以诞生超级独角兽级别的公司。至此,顺为也正式开始对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

顺为资本对国内整个卫星应用场景进行过研究,其分类主要有遥感、窄带通信、宽带通信、导航四大类。千乘探索对应的是前两大类场景。当前这两类场景,原有的数据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商业航天兴起,数据成本降低,新的需求也在兴起。在遥感方向,此前诸如DigitalGlobe等公司虽然拥有高精度卫星,但其遥感数据主要定点针对特殊场景;后期诸如Planet等公司兴起,也证明了原有的遥感数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用户对时空分辨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窄带通信方面,窄带物联网随着5G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已经成为可能,市场需求可观;而5G时代1毫秒传输时延指标对地面通信是一个难题,卫星网络加边缘计算,有可能使时延、覆盖等尽量接近5G标准。这都为千乘凭借其世界级的技术或优秀的团队进行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当前,商业航天的发展主要依托新技术、新模式的支持。而这其中,微小卫星的成本远低于几百公斤重的大卫星,使得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可能。千乘探索在做的业务星以及另一种新兴技术立方星都是其中的新兴技术。但之所以选择以业务星模式来探索新的方向而未选择立方星,主要是因为立方星做遥感控制精度不容易,因此需要组网以保证拍摄到图片的概率,但立方星的寿命不是很长,因此补网频率高,对火箭发射资源依赖大,因此保证有可运行的星座网络的难度高。而千乘选择的业务星模式,更有助于创业公司能够更迅捷地凭借新技术来实现商业创新。

明势资本的商业航天团队也向36氪复盘了他们此前的投资逻辑。

“当初明势系统性研究过整个商业航天领域,目前来看创业公司做火箭还是比较困难的,一个是硬成本投入很大,再一个技术上,发动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难度比较大;所以选择了从卫星这个切入点去布局商业航天赛道,有一定门槛,但是创业公司还能企及,而未来无论是在物联网还是通讯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明势相信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是一定能起来的,所以要找到最精准的那个撬动点。

看好千乘探索很重要的一点是觉得业务星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同等业务要求下,体积小、承载能力小的立方星需要发射多个才能满足,成本不一定低,而传统大卫星对商业公司来说又太耗时耗力。相较而言, 单颗业务星或者三颗业务星能去发挥作用的时间表更快,所以认为业务星是更好的选择,有一定的搭载能力,创业公司发展前期就可以靠发射解决一些成本问题,达到数颗之后就有一定业务能力去支撑遥感和通讯的任务。

美国的商业航空发展得确实比较早,很多的卫星公司被大公司收购作为自己的业务补充;随着近年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很多新型应用场景的出现,包括基于对遥感图像深度学习的一些产业的出现,未来的商业卫星市场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巨大的。明势也深入采访过很多行业下游的企业,比如遥感企业,他们认为阻碍现在市场扩大的因素主要是目前遥感图片的质量差、价格高,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应用。等商业卫星数量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实就会撬动整个产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市场扩大了。”